日本有一种诗叫“俳句”,传入英语国家之后,就发展成了Haiku。因此,要了解英语诗歌中的Haiku,就不得不提及日本的“俳句”。
俳句更早的渊源就不说了,以免话长。欣赏诗歌,还是应该从诗歌本身说起,先来看看这首全球教科书级别的俳句《古池》吧:
ふるいけや
かわずとびこむ
みずのおと
[注:这首诗的书面表达形式是“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”,这里为方便读者理解俳句5/7/5的音节格式,全部用平假名书写。]
这首俳句的中文翻译颇典雅:
闲寂古池旁
青蛙跳入水中央
扑通一声响
英文翻译也尽力了:
old pond
frog leaps in
water’s sound
中文译诗之典雅,在于译文不仅完美还原了日本俳句的5/7/5音节格式,意境也相差无几:人生不知从何处来,也不知往何处去,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一瞬间的美,比如路过一片自远古起就存在的水域,清风拂面,万籁俱静,水边的青蛙仿佛受到了陌生人的惊扰,纵身跳入水中,行人发觉时,已经看不见蛙的身影,只听扑通一声响,水面荡起了阵阵涟漪。“闲寂”二字是为了符合音节需要额外增添的,原诗中虽无“闲寂”之说,但与整个意境并不相违。
这首诗的英文翻译在文字转换中虽保存了原意,也尽量忠诚于意境,但音节美却损失了许多。这对于诗歌翻译是个不小的遗憾,却并不妨碍俳句在西方文学界风起云涌。迄今为止,西方诗歌文学中除了有英俳和美俳之外,还有法俳、犹太俳和希伯来俳。
在日本,著名的俳句诗人,首推“俳圣”松尾芭蕉。他的一些诗句至今仍然脍炙人口,比如下面这两首:
1.
长夜充耳闻,
风打芭蕉雨打盆,
辗转梦难寻 。
2.
朦胧马背眠,
远处淡淡起茶烟,
残梦晓月天。
松尾的俳句,画面感非常强,像一幅幅颇具禅意的小品画,那种清寂悠然的感觉,似乎是在模仿中国古诗《江雪》中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意境,但少了几分超然世外,而多了些许生活情趣与哲理,因而显得更加接地气。本篇先不讨论日本文学,只简单看看俳句在西方文学中的发展。俳句传入英美国家之后,一开始还很严谨,音节格式遵从了5/7/5的要求,比如19世纪汉萨德的这首获奖作品:
The west wind whispered,
And touched the eyelids of spring:
Her eyes, Primroses.
— R. M. Hansard
西风时低语,
时轻抚春之眼眉:
双目,报春花。
[翻译:Mona Ren]
经历了意象主义运动之后,英美俳句的发展也越来越奔放,逐渐脱离了5/7/5的音节形式,成为一种更自由、更易于尝试的诗歌形式,也更专注于意境的表达,比如庞德的《地铁车站》:
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:
Petals on a wet, black bough.
人群中张张脸庞的幻影:
是朵朵花瓣压在潮湿、黝黑的枝头。
[翻译:Mona Ren]
之后,英美俳愈发追求语言和意境的简洁美,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:
lily:
out of the water
out of itself
— Nick Virgilio, Selected Haiku, 1988
百合:
浮出水面
超越自身
[翻译:Mona Ren]
从俳句在海外的发展趋势可以隐约看到,这种诗歌形式对于英美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。其实,不仅英美俳,日俳后来也演变出了自由体,不再受5/7/5的限制,而且意境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。
总之,大多数精美的俳句犹如智慧的火花,虽然照亮的只是一瞬,却足以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。
最后,写一首小小的英文俳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。俳句确实是一种非常易于尝试的诗歌形式啊。
Mid-summer’s rainbow
suddenly lights up the sky
the time I see you.
— Mona Ren
in Shenzhen, China. 2020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