蓦然时光 |刍荛野语

M VALLEY – A WORLD OF FACTS AND FICTIONS

镇魂井

谈谈镇魂井

社评 | STAY CALM & KEEP THINKING
关键词:杭州保姆纵火案 镇魂井 索魂墓 林生斌

恐惧经济学
有人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大社区中消费恐惧

“镇魂井”这件事必须说一说。

不是因为迷信,也不是因为反迷信。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件事。

有无神论者强调要相信司法公正,于是,不实的信息删除了,各种猜测也禁了。

但仍然阻止不了汹涌的暗潮:
“捐赠的井一般不刻字,只在旁边立个碑”;
“普通的井深度不可能是181米”;
“那个骨灰手链呢?是不是在井底?”
……

网络社区前一刻还在为人工智能兴奋,后一秒已陷入原始的猎巫狂潮。其舆论情形变化之快,文明阶段跨度之大,完全超出了任何预见。

有人追问镇魂的技术操作问题:
“……埋在地里再在上面修建建筑物……需要在周围打木桩……”

有人继续添油加醋、捕风捉影:
“……他还在周围种了桃树……”

但也有人另辟蹊径:
“看了看……的微博热度,再打开我的广告收益,我估计,他就这几条,十几万的收益妥妥了,几十万也不是没有可能……”

在邪恶徐徐引诱下,人们带着内心的狂热,纷纷奔向未知,却没想到,凡此种种,背后稳稳的获益人,依然是人设已经崩塌的男主。

网络如剧场,左右都是观众买单。

深情也好,恐怖也好,只要热度够,就都能变现。

有人评论得挺在理:
“我觉得大家还能讨论好久,毕竟,被白嫖了那么久感情……还有那么多钱……”

“镇魂井”话术
问题在于“镇魂井”。这是个很有传染力的病毒式词汇,分明是新造的,却飘着一丝古老的味道,让人多少有三分敬畏七分寒栗。正如Covid-19,分明是一种新病毒,却和Sars十分相似,一开始让人看不分明

有孕妇得知井的事,据说吓得几乎小产。

一个词,三个字,寒光四射。这其中到底深藏着怎样的秘密?这个词又如何横空出世?“镇魂井”真的存在吗?“镇魂”二字是什么意思?

一切还得从灵魂信仰说起。

中国人的魂魄观,论起源,相关者有三:巫医、丧葬与宗教。

巫医指占卜与医疗,原始社会中二者不分家。前者的典型代表是《易经》,后者《黄帝内经》。

《易经》认为,魂魄有阴阳之分,是一种精气,内在的“神”,不仅可细分为三魂七魄,还有善恶之别。

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
——《周易 系辞上》

阳神曰魂,阴神曰魄。魂之与魄,互为室宅。
——《周易参同契》(魏伯阳,东汉)

人体在生谓之精气,在死谓之魂魄。
——《周易浅述》(陈梦雷,清)

游魂主生,其性善,感则生喜;鬼魂主死,其性恶,感则生怒。
——《周易阐真》(朴素散人,清)

中医与道教同气连枝。

道教认为人有三宝:精、气、神。也即元精、元气和元神。

其中,元神指的是从虚空中而来的亘古之物,元气指的男女相合所生之气,而元精则阴阳混合,是元神与元气的载体。

换句话说,元神是对外界的感应,元气是内在的情志,而元精则是在发生感应时,引发情志变动所必须动用和损耗的载体。

魂魄就属于元精。因此,人们常常用“丢了魂儿”来形容情志遭受了重大变化。

可见,人有魂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观念,因此,在日常生活与丧葬祭祀中也有所体现。比如墓葬中的明器“魂瓶”,就是用来盛放稻谷让逝者的魂魄享用的。这个习俗据说最早起源于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之事,先民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崇敬。由此可知,古人对于魂魄,表达的往往是善意,而非歹念。

从道教认识出发,我们可以发现,在先民的观念中,魂并不可怕,而是人与生具来的东西,是意识的主宰,是一种超出肉体的存在,可以随时因为某种原因离开身体,然后又能用某种方法使其回归。这东西十分珍贵,不可以弄丢了。

因此,也就不难理解,清朝时民间为何有“叫魂”的习俗了。在不同的情况下,人们“叫魂”的方法也不同。如果是亲人亡故,则由家人在东北向的屋檐上挥舞衣服呼唤;如果针对的是癔症儿童,则会通过巫医问答来治疗。美国学者孔飞力在他的研究著作《叫魂》中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。

可以说,无论在丧葬中,还是民俗里,中国先民对于魂魄是存有敬畏、呵护与依恋之心的。先人确有招魂之说,却从未涉及什么镇魂。历史上,即便集权力、财富和狠毒于一身的吕后,能想出人彘那样残忍的刑罚手段,也没有到“镇魂”的地步。

即便是血洗城池、残食人肉的暴乱历史时期,也从未冒出来过什么“镇魂”之说。

那就不得不深究了。到底什么是镇魂?镇压鬼魂吗?只听说,人可以被镇压,比如戚夫人;妖可以被镇压,比如白素贞;但“魂”也是能被镇压的吗?

自有魂魄观念起,魂就是一种来去自由之物,可以受惊吓,可以受感召,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,甚至可以移居到另一个身体,但不曾见过有何镇压之法。

即便魂经历了冤情不能转生而变为鬼,道家也是请钟馗来捉鬼,而佛家则是感化和超度,其背后的意义,都是维护人间秩序,或以善意的沟通来改变罪恶,而非恶上加恶地去镇压。

那么“镇魂”这个词究竟从何而来?怎么透着一股子邪气劲儿呢?感觉不太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淳朴敦厚啊。

难道来自于2018年被禁播的网剧《镇魂》?

不是没有可能。毕竟,根据网络传言和聊天截图,林某确因这方面的困惑找过某小说作者。

然而,还有另一种可能性。

早在上述网剧及其原著小说出现之前,海内外戏剧文学界就已经开始了有关“镇魂剧”的讨论。

二十年前,日本汉学家小松谦曾专门研究元杂剧,提出元刊本元杂剧和明刊本最大的区别之一,就是镇魂剧的消失。

小松谦所提理论中的“镇魂”二字源于日本的一种艺术形式:镇魂曲(ちんこんか)。日本的镇魂曲或镇魂歌并非指镇压邪祟的乐曲,而是类似于西方的弥撒安魂曲,这里的“镇”,指的是镇静安抚之意。小松谦指出,元杂剧的祭祀性更强,最早的起源可能是由于家中亲人亡故,而要在祭祀仪式中用这种表演形式来寄托哀思,安抚逝者的灵魂,所以剧中经常有“亡魂自诉”的情节。

而在中日戏剧研究界,这类关于元杂剧“镇魂论”的探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。

也许这才是“镇魂”一词兴起的源头。日本文化的反哺,经过对文字的曲解、宗教文化的干扰以及网络猎奇的狂热之后,就走向了最初那种善意的对立面。对逝者的追思与安抚最终竟变成了对魂魄的无情压制。

更何况,镇魂井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存在,即便往最糟粕的地方搜寻,也没有镇魂这类事。

在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文学故事里,井往往是通道,可通地府,可通仙界,但绝对不是困住什么亡魂的地方。在中国,魂可离,可招,可定,可祟,可安,可游,可驱,可收,但绝不会受困,更不能镇压。《倩女游魂》中,聂小倩即便受制于姥姥,也是藏着梳子的骨灰罐被埋在树根下,而不是魂魄不能自由出入。退一步说,显而易见的是,可压制或困住的必须是某个实体,这是最基本的文化常识,无论是正统的宗教还是非正统的法术,都无法绕过这个基本常识。

《太平广记》中曾记载过一个受困于井的故事。唐天宝年间,陈仲躬租住在金陵一座宅院里,院中有一口大井,常溺人。邻家女孩每天来打水,总会在井口逗留很久,有一天忽然掉入井中身亡,于是仲躬去看那口井,发现里面有一美艳女子在招他入内,他没有理会。几个月后,有一天,井中水忽然枯竭,清晨时,有个自称敬元颖的人上门拜访,道出了缘由。原来有一面上古宝镜掉入井中,被井里的毒龙所困,受其役使,谋害了三千七百人。

在这个故事中,受困的只是一面镜子,连人都不是。而通常情况下,故事主人公落入井中,若没有殒身的话,一般会发现某处奇境。

这才是最地道的中国井的用法。但凡超出的,来路一定不正。因此,这个事件中冒出来的“镇魂井”一词,其实就是凭空捏造的话术,用以制造恐惧感,以收割网络关注度。

怪诞新闻学
世界永远不会是新闻里描述的那个样子

有一句老生常谈:狗咬了人不是新闻,人咬了狗才是。

可以想见,能存在于新闻报道中的,必定不是最普遍的日常生活,而是某些耸人听闻的小概率事件。

杭州保姆纵火案已经过去数年,谁也没有料到,原本已经板上钉钉的结果,竟然还能出现种种疑点。各种猜测、分析和推理开始将一场悲剧演绎成难以置信的惨剧,将人们的情绪从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,“镇魂井”在其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。

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孔飞力对1768年清朝曾出现的叫魂大恐慌现象的分析:

“我们在研究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时,必须考虑到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周围尽是邪恶、他们的生命则受到隐蔽势力威胁的看法……作为现代中国的前奏,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: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……他们虚构了一个容易为人们相信的故事……这是一场戏中戏,每一出都用民间的恐惧来做文章……一旦官府认真发起对妖术的清剿,普通人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。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……”

很多时候,某些偶发事件可能会动摇人们对周遭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。面对这样的时刻,人最需要的可能还是理智、清醒与冷静吧。

新闻里发生的,不管是最好还是最坏,平凡的生活都不在其中。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。

刍荛野语 · 社评

关注“刍荛野语” 开启知性阅读
网站和公号持续更新中

井文化与神秘学相关阅读:

村上春树和发条鸟的故事
老板,请问鬼多少钱一斤?
遇见妖怪的几种方式

MonarenMR
Author: MonarenMR

评论区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© 2025 虚谷 – 刍荛野语 – 允执厥中 为而不恃
网站地图-网站概况-版权保护-隐私声明-联系我们
粤ICP备 17007993-1 号